Q:选课时的课程信息收集渠道?
A:公众号、树洞、不同方向的答疑群和学长学姐的建议,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渠道。基础课的选择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犹疑,大家感到困惑的主要是一些限选课。对于PPE当中已经很明确自己在政经哲三科当中的选择的同学,可能也不存在太多选课上的困扰。而对于那些还没有明确方向的同学,由于PPE(包含三个学科)选课相当自由,一定要了解课程的设置和进行方式,同时知道自己如果以后保研或出国有哪些必修的课程,(毕竟)你的选课是要服务于你的。另外,北大选课一个很好的机制就是可以试上两周后决定要不要退课,即使是期中退课,目前看来也不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以大胆做尝试。
Q:PPE课程中大量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渠道?
A:实体书的话,图书馆有个地方叫闭架借书处,可能有些同学不了解这个设置,一些开架借阅已经被借完的书往往可以在闭架借书处找到。电子书的话,网上也有一些国内外的电子书的搜索引擎,大多数书也都可以找到。如果觉得单打独斗地找书太麻烦,同学之间也要知道合作,分工后去找书然后扫描,然后一起分享。
Q:学术活动(讲座、研讨会)信息获知渠道?
A:如果还没有很明确的学术志向,特别是对于大一大二的同学,在基础知识都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其实没有必要特别关注一些学术的研讨或者演讲,可以抱着轻松一点的态度,如果遇上了有兴趣的就去听一听,实在错过了也不必太在意,没有很大损失。低年级的同学还是以上好课,读好书为主。进入高年级,明确了自己的学术志趣之后,如果想要有的放矢地去参加这些讲座,就要学会多跟对应院系方向兴趣类似的同学打交道,多和他们交流。不要只在PPE的圈子内部交际,因为虽然PPE有自己的信息分享平台,对应院系的同学的信息还是更丰富一些。也可以直接给老师发邮件,加他们微信,和老师主动沟通。不要不好意思和老师打交道,这是新同学要打破一个心理障碍。
Q:如何应对微信上和课程相关的信息过多,眼花缭乱的情况?
A:微信的确不适合作为课程信息收发和交流的平台,国外一般都是通过邮件来传递课程资料,不过,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严重。我身边有一个同学,直接卸载了微信,这可能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但是结果是他告诉我他并没有错过多少信息。所以要学会审视,要知道这些信息多大程度上是有价值的,或者说不可错过的。我也有一些小办法,比如置顶暂时处理不过来的对话,比如几个朋友之间相互提醒。还有一个避免遗漏的办法,就是得到重要的信息的时候,就尽快地记到手机的备忘录里,毕竟人的记忆是有限的。
Q:本科生了解科研机会的渠道?
A:(助理研究的方面)一般的话,很多同学都是在自己的任课老师那里去寻找助理研究的机会,或者从朋友那里得到相关的消息。但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有一个缺陷,就是你会很大程度上受到你每一学期课程设置的限制。因为有些老师没有在给本科生开课,但他们有可能也会有很好的助研机会可以提供。我的建议是可以到相关院系的官网上去看看各位老师的个人页面,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领域、以往发表的论文(也可以在知网上查找),如果感兴趣,就可以大胆给老师发邮件,询问相关的助研机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是本科生科研,你可以自己主导自己的研究课题,然后联系课题相关的老师提供指导。就像我现在的本研项目,我都没有上过我的导师的课,当时是从同学那里了解到的,然后给他发了邮件,约了一个office hour聊了聊,这个事儿就成了。其实很多老师是很乐于帮助本科的同学的。大家不用觉得麻烦了老师,一些指导性的工作也不会带给老师太大的负担,但是要主动和老师联系和沟通,不然老师这么忙,很容易就忘了这个事。
Q:值得推荐的高效便利的学术(文献、论文)搜索软件?
A:我觉得,首先大家要学会使用未名学术搜索。按照我的理解,它相当于把很多能买到的学术数据库集合起来,大多数情况下是够用的。具体到不同的领域比如政治学、哲学、社会学,那也要去了解本学科内部比较常用、比较完备的数据库。很多这种数据库北大其实都已经为我们购买了使用权。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谷歌学术,作为搜索引擎,其实它很多地方比未名学术搜索做得好。
大家也可以留意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书评(review),通过一些简要的书评,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从而决定要不要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毕竟现在这样一个学术信息爆炸的时代, 是不可能把所有书都读完的。还有一个我比较依赖的是豆瓣,它的参考价值在于很多豆瓣用户本身就是专业学者或者学生。豆瓣上的豆列也很值得关注,很多用户已经把同一主题的书都收纳到了一起。我的一个社会学的朋友就把某一门的课的阅读材料的好的译本收集成了一个豆列,这个可以给其它的同学带来很大便利。